走進六百年石頭古寨,原來彝家人的日子這樣“活”

2025-07-15 14:46:56 閱讀量1492 字數(shù)4319

近日,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調研團赴石林縣圭山鎮(zhèn)糯黑村開展調研工作,深入了解當前糯黑村將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融入文明鄉(xiāng)風建設的特色做法。通過與村民及相關工作人員的深入交流,調研團四分隊全面學習了糯黑村依托民族文化資源、建設美麗家園的寶貴經(jīng)驗,切身感受到彝族文化在當?shù)嘏嘤拿鬣l(xiāng)風中發(fā)揮的重要作用。

此行,調研團旨在探尋這座擁有六百年歷史的“石頭古寨”如何讓沉默的石頭“開口說話”,讓古老的文化“煥發(fā)生機”,生動書寫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賦能鄉(xiāng)村振興的嶄新篇章。





彝家人腳下的石板

踏出六百年的生活紋路

清晨的陽光穿透薄霧,灑在糯黑村層層疊疊的石板房上,勾勒出一幅靜謐古樸的山村畫卷。糯黑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,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悠久歷史,是一個以彝族撒尼人為主的傳統(tǒng)村落,1054位村民中,彝族人口占比高達99.8%。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,每一塊石頭仿佛都在低語,訴說著傳統(tǒng)村落的歷史記憶。

“糯黑”為彝語地名,“糯”意為猿猴,“黑”代表水塘,寓意著此地曾是猴子戲水的地方。走進糯黑村,仿佛踏入了一個石頭的世界。這里的住房多以石板為墻,村民們就地取材,將山上開采的層石壘砌成房屋與道路,建造出一座風格獨特的“石頭寨”。層層疊疊的青石色澤不一,或古樸厚重,或斑駁滄桑,無聲訴說著歲月流轉與撒尼人的生活變遷。因此,糯黑村也贏得了”石頭凝固成的村寨”“石中精靈”等美譽,吸引著眾多畫家、攝影家及旅游愛好者前來探訪,一年四季皆有藝術創(chuàng)作者駐足采風,絡繹不絕。

“石頭在這里不僅僅只是建筑材料,更承載著當?shù)匾图胰丝缭綌?shù)百年的歷史記憶?!边@些沉默的石頭見證了糯黑村從傳統(tǒng)農(nóng)耕村落邁向農(nóng)文旅融合發(fā)展的歷程,見證了一個古村落蝶變?yōu)槿珖痉兜膴^進足跡。近年來,糯黑村先后獲得全國鄉(xiāng)村旅游重點村、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、國家級生態(tài)村、全國少數(shù)民族旅游村寨、全國文明村、云南省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示范基地、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等稱號,一塊塊“金字招牌”不僅是肯定,更彰顯出“畫里糯黑 青石古寨 撒尼人家”的獨特魅力與蓬勃生機。如今,這座古老的村寨正煥發(fā)出嶄新活力,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里,探尋那一塊塊石頭背后的文化密碼。


彝風不老

傳統(tǒng)始終在彝家人的日常中“活”著

在糯黑村青石壘砌的老屋里,糯黑村黨總支書記李林向調研團介紹:“畢摩在彝族社會生活中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,是彝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?!毖哉Z中透著一份由衷的敬重。在他的講述中,畢摩這一特殊群體的形象漸漸清晰。他們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,是彝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集大成者,是彝族社會中的“高級知識分子”。畢摩的職責繁多復雜,主持莊嚴的祭祖大典,守護并編撰浩瀚的彝文典籍,運用古老的智慧與草藥知識醫(yī)治疾患,更重要的是繼承彝族文化和傳播彝族文字?!八麄兡X子里裝的,就是彝家人的歷史、哲學和生存之道?!笔挚h委宣傳部副部長、縣委文明辦主任陳云補充道,“畢摩是彝族文化的‘活態(tài)百科全書’,是民族文化命脈的守護人。”

千年文脈得以延續(xù)的根基,在于彝族撒尼人世代傳承的語言文字之中。撒尼人使用的語言,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東南部方言撒尼土語。其文字為古彝文,是一種兼具表音與表意功能的獨特文字體系。撒尼彝文共計3000字左右,經(jīng)常使用的有1200余字。在糯黑村,男女老少日常以撒尼語交流,語言普及度高。但相比之下,文字的掌握則顯得更為神秘而稀有。專門的彝族文字主要集中在畢摩這一群體,這種獨特的傳承模式,不僅賦予彝族文字以神圣與權威,也為彝族文化的延續(xù)提供了獨到的支撐。

聊起村里的傳統(tǒng),話題自然地聚焦到神秘而莊重的“密枝節(jié)”上。作為撒尼人比較有代表性的節(jié)日,密枝節(jié)通常在每年農(nóng)歷冬月的第一個屬鼠日開始,為期七天,其間全村停止一切農(nóng)業(yè)勞動,在“密枝林”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。“到了密枝節(jié)那幾天,村里的男人們會走進密枝林,那不僅是一次祭祀,更是一場集體的心靈洗禮?!迸春诖宕彘L李和亮說,“大家會把一年來壓在心頭的煩惱和怨氣,對著山林盡情傾訴和宣泄?!边@種樸素而深刻的表達方式,既是對內(nèi)心情緒的釋放,也是一種源自傳統(tǒng)的批評與自我批評。它在潛移默化中契合了糯黑村現(xiàn)代基層治理所倡導的自我反思與相互促進,無疑為文明鄉(xiāng)風建設注入了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深刻智慧。

“密枝林”的存在本身,也是石林彝族撒尼人民民族生態(tài)文化最鮮活的體現(xiàn)。林中的一草一木,皆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。“這片林子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,對我們?nèi)瞿崛藖碚f有著非常特殊的含義”,石林縣文聯(lián)原常務副主席昂文強說道,“先民對自然的敬畏,早已內(nèi)化成了今天我們自覺保護生態(tài)的村規(guī)民約。沒人會去砍伐密枝林的樹,這是刻在骨子里的規(guī)矩?!毕裙诺淖匀怀绨菅莼癁榻裉斓纳鷳B(tài)文明,這種源自傳統(tǒng)和信仰的生態(tài)倫理,構成了糯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獨特智慧。



撒尼人有四大經(jīng)典歌劇,分別是《阿詩瑪》《竹葉長青》《圭山彩虹》《沙囡瑪》,集中展現(xiàn)了其深厚的歌舞傳統(tǒng)。撒尼人常說自己“會走路就會摔跤,會說話就會唱歌。”對他們而言,歌舞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,更是融入血脈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?!凹依锏暮⒆右宦犚姶笕一蛐∪业男?,就會自然而然地扭動起來。”糯黑村黨總支書記李林打趣道。這句輕松的話語引得眾人會心一笑,也讓調研團切實感受到,歌舞在撒尼人生活中早已超越了表演的意義,更是一種自然流露的生命律動,是他們最本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。




彝繡不停

一針一線勾連起彝家人的歷史

現(xiàn)實和未來

在圭山鎮(zhèn)黨群服務中心主任馮云春的帶領下,調研團參觀了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館。館內(nèi),一件件色彩明艷的彝族服飾靜靜陳列,靛藍的土布上,紅、黃、綠三色絲線繡出的八角花,在燈光映照下仿佛微微閃動,散發(fā)著古老民族的靈動氣息。馮云春輕輕撫著展柜玻璃,深情地說道:“這些衣裳,都是撒尼人一針一線繡出來的。”話語樸實,卻飽含著對傳統(tǒng)技藝的崇高敬意。


馮云春口中的彝族撒尼刺繡,在彝語中被稱作“拿窩”(音譯),是撒尼人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,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。在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館中,展柜里一件老年婦女的“貫頭衣”格外引人注目,衣襟上密密縫繡著層層疊疊的八角花——這是撒尼人心中的吉祥圖騰。另一側,一頂年輕姑娘佩戴的花包頭,兩側繡著色彩鮮艷、形態(tài)靈動的“蝴蝶”,栩栩如生,惹人駐足。順著這些繡線勾勒出的文化脈絡,調研團四分隊來到了撒尼刺繡家訪點,專程拜訪撒尼刺繡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——曾鳳芝。


曾鳳芝6歲便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彝族刺繡技藝。2013年,她正式被認定為非遺傳承人,肩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。然而在她心中,刺繡始終保持著最純粹的本真。“什么任務不任務的”,她擺擺手,笑容里帶著歷經(jīng)歲月的通透,“刺繡早就是我生活里的一部分了,高興就繡兩針,添點喜氣;心里不痛快也繡兩針,就慢慢靜下來?!?/span>

據(jù)曾鳳芝介紹,撒尼刺繡技法豐富多樣,包含平針繡、十字針繡、套針繡、鎖梗繡等十余種,精華集中展現(xiàn)于自己的頭飾、挎包、披肩、圍腰和小孩的被背。在她的小店里,各式各樣的繡品琳瑯滿目,從色彩斑斕的挎包、精致的服飾配件到充滿童趣的小孩背被,每一件都凝聚著她的心血,承載著對傳統(tǒng)技藝的深厚熱愛。這份熱愛與專注,讓她在日復一日的穿針引線中不斷精進。談及是否曾想放棄,她笑言:“沒有,越繡越喜歡,手藝也越繡越好?!?/span>

作為非遺傳承人,曾鳳芝從未把技藝藏私。她不僅耐心教導兒媳刺繡,連上小學四年級的孫女也常常搬著小板凳圍在她身邊,有模有樣地穿針引線。“外來的客人想學,我也樂意教。”這位被全村人親切喚作“刺繡奶奶”的老人,話語樸實卻擲地有聲:“自己民族的文化要傳下去!”這門古老的刺繡藝術,正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煥發(fā)出新的生命力。根根彩線交織纏繞,不僅勾勒出生活的華彩,更將流淌不息的撒尼血脈密密縫進時光的經(jīng)緯。一針一線,繡著過去,針尖傳遞,連著未來。

彝寨唱著數(shù)百年的老歌

也向世人講述著新的彝家故事

走進糯黑村,阿詩瑪文化傳習所的大門總敞開著,仿佛在迎接每一個向往撒尼文化的訪客。傳習所所長曾紹華長期致力于阿詩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。深諳彝族文化的他,不僅是“阿詩瑪文化傳承文藝隊”的創(chuàng)始人,還擔任著這支隊伍的隊長。他聯(lián)合妻子王春花(阿曼詩娘)及村民發(fā)起組建起這支文藝隊,通過收集、學習和展演撒尼古歌等方式,讓那些承載著祖先智慧與民族記憶的古老旋律重新煥發(fā)新生。

曾紹華有一個樸素而深刻的理念:“在撒尼文化中,所有人都是作者”。就樂隊而言,農(nóng)忙時他們是耕作的能手,演出時他們是專注的藝人,在他們身上,文化不再是塵封的展品,而是奔涌于鄉(xiāng)風民俗的生命之流。一句老調、一個故事、一段舞步,都被他們賦予了最鮮活、最持久的民間力量。正是在這共同的吟唱與舞動中,文明鄉(xiāng)風如陳釀美酒,愈發(fā)醇厚悠長。



傳習所內(nèi),還陳列著許多精美的彝族撒尼刺繡作品,曾紹華對刺繡同樣有著深刻的理解。他為團隊解釋彝族“拿窩”的精妙之處:“我們彝族撒尼的刺繡,用一句話來說,就是‘沒有繡完’。在調研團四分隊好奇的目光中,他進一步解釋:“聰明的繡娘總會刻意留出一片空間,不繡滿。這方寸之間的留白,是留給后人的邀約與期許,更是一種謙遜的智慧。它告訴后人:這里,仍有發(fā)揮創(chuàng)造的余地。一針未盡的留白處,正是彝族文化開放包容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?!?/span>

如今,傳習所的名氣名聲日隆,常有亞非歐等多國的外國友人專程來訪。曾紹華自豪地說到:“咱們村子在國外是很出名的。他們過來購買刺繡產(chǎn)品,體驗撒尼歌舞,欣賞大三弦演奏,開展文化交流,阿詩瑪?shù)墓适拢柚@些紐帶跨越山海,在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上傳唱回響。”



鄉(xiāng)村是中華文明延續(xù)的重要基礎,鄉(xiāng)風是精神家園鞏固的基石所在。從一家人守護文化,到帶著全村人傳承,再到讓文化走出大山、走向世界,這正是文明鄉(xiāng)風最好的模樣。它生動詮釋了傳統(tǒng)如何在守護中新生,在共享中壯大,最終走向現(xiàn)代。正如調研團成員鄭清元所感嘆:“糯黑村的文明鄉(xiāng)風,深深扎根于傳統(tǒng)文化的沃土,更生長于那份代代相傳的執(zhí)著堅守?!倍@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,就像村里的石板路,一塊接一塊,方能走得更遠。

調研結束時,夕陽為糯黑村的石板房鍍上了一層金邊。回望這座古寨,從畢摩守護的文化根脈,到密枝林承載的生態(tài)智慧,從曾鳳芝指尖的刺繡傳承,到阿詩瑪文化的保護傳播,撒尼人以“像斗牛不服輸、像火把有激情、像繡花針求精細、像石頭作風硬”的石林精神,在青石板上寫下了文明鄉(xiāng)風建設的生動答卷。我們堅信著,這份深植于沃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,如同村中蜿蜒堅實的石板路,必將引領糯黑村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道路上行穩(wěn)致遠;這份流淌在血脈中的石林精神,也必將激勵更多鄉(xiāng)村在賡續(xù)文脈、建設家園的征途上,書寫下屬于自己的、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嶄新篇章。
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
?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
24小時網(wǎng)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888-5112277 舉報郵箱:LjrmTS@163.com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
掃碼轉發(f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