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威的雨霧還未散去,玉泉山已暗香浮動。沿著青石板拾級而上,忽見灰青色天幕下洇開一片云霞——是梅,裹著二月的煙雨,在苔痕斑駁的曲徑旁,在古亭飛檐的倒影里,捧出滿枝晶瑩的春信。
晨露凝成珠串,垂懸于胭脂紅與月牙白的花苞之間。那些未及舒展的瓣,似宣紙浸了水墨,透著朦朧的玉色。
冷雨打濕的石階上,零落幾片嫣紅,倒比枝頭更添三分清艷,恍若天上人失手遺落的珊瑚鈿。
古來詠梅者多愛其傲雪風骨,卻不知雨中的梅更顯靈秀。水汽浸潤的枝條愈發(fā)蒼勁,未放的花蕾如蜷握的玉指,將整座山的清寂都攏在掌心。此刻方懂宋人為何要"小窗細嚼梅花蕊",原來這含苞的靜美,恰是天地醞釀的詩眼。
玉泉山腳下城市車流漸起轟鳴,而滿山梅朵仍守著古老的物候密碼。她們在倒春寒里積攢綻放的勇氣,待某個晴好的清晨,把積蘊一冬的月光與雪魄,化作漫山流動的云霓——到那時,整個宣威都將浸在沁涼的梅香里,聽春風誦讀二十四番花信的第一章。
來源:宣威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