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河蒙自的米線香,循著段惠珍的腳步,從曲靖的小門頭飄到了麗江的古城。二十載春秋流轉,這位執(zhí)著于美食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不僅讓一碗過橋米線在異鄉(xiāng)扎下深根,也將對麗江的眷戀熬進湯里,釀成了獨屬于這座古城的“新鄉(xiāng)愁”。
段惠珍在店里熬湯。(通訊員 王曉明 攝)
起步曲靖:小店面熬出大口碑
1988年,段惠珍帶著表爺爺奶奶傳授的祖?zhèn)髅胤?,在曲靖開設了第一家“云惠香過橋米線”店?!爱敃r我們店只有100多平米,門頭特別小,很不起眼。當時普通米線只賣2塊錢一碗,但我的過橋米線是6塊錢一套,所以剛開始生意也一般?!辈贿^,“慘淡局面”僅持續(xù)了個把月,段惠珍便憑借零零散散的回頭客推薦,迅速打開了曲靖市場。
“雖然我的過橋米線比普通米線貴,但這不影響大家吃了一次還想再吃第二次的熱情,因為從那時我就堅持用味道征服食客味蕾?!倍位菡湔f,自己從煙絲加工轉行到餐飲行業(yè),雖說跨了界,但那份嚴謹與較真的工作態(tài)度不變?!?0年代,我果斷轉行創(chuàng)業(yè)做了過橋米線,想用自己的手藝闖上一闖?!?/span>
次年春節(jié),段惠珍的店便迎來了高客流,不大的店面里一座難求。直至今日,“云惠香過橋米線”已成為曲靖老牌餐飲店。作為一名紅河蒙自人,玩轉米線里的舌尖藝術,讓段惠珍有了走南闖北的勇氣。
扎根麗江:老手藝敲開新市場
時間來到2004年,段惠珍在朋友的邀約下,來到麗江旅游,被當地風土人情吸引的段惠珍有了布局分店的想法?!霸驹谖业挠媱澙?,沒想過要把分店開這么遠,但來到麗江以后,這里的環(huán)境、空氣都很好,尤其是巍峨的雪山,讓我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。”她說。
于是,次年6月,“云惠香過橋米線”分店落戶麗江。然而,再次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困難重重,習慣小鍋米線的麗江人對新式過橋米線接受度較低?!皠傞_始時,來吃的還是游客多一些,因為麗江本地人更喜歡吃小鍋米線,但時間久了,也逐漸收獲了本地食客?!泵鎸θ碌氖袌霏h(huán)境,段惠珍堅持“湯為靈魂”的制作理念,每天凌晨兩點就開始熬制選用土雞、筒子骨搭配10余味中藥材的湯底?!耙涍^數小時的文火慢燉,直至湯汁濃白醇厚才算是成了。”段惠珍說。
正是這份對品質的堅守,讓“云惠香過橋米線”逐漸收獲大批忠實食客,不少游客和本地市民成為“回頭客”,甚至有人因為這口“忘不掉的麗江味道”,不遠千里專程趕來學習制作技藝。
情融古城:老味道長出新牽掛
如今,“云惠香過橋米線”已成為兩地美食名片,基本套餐從6元到25元的價格變遷,見證著一碗過橋米線的成長。面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新品牌,段惠珍始終保持清醒:“現在不少商家用勾兌湯底降低成本,但我們堅持真材實料,既要保證品質,又要做到價格親民。”她敏銳意識到宣傳的重要性,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推廣模式,讓傳統(tǒng)美食煥發(fā)新生機。
在經營過程中,段惠珍特別注重與當地文化的融合。麗江店內員工多為本地人,不少人在此工作超過10年。員工劉玉妹從服務員成長為技術骨干,感慨道:“在這里工作像在家一樣溫暖,老板總是耐心指導?!绷硪晃患{西族員工楊晶已在此工作18年,她說:“老板待人真誠,同事團結互助,在這里工作很安心。”
從曲靖到麗江,段惠珍用一碗過橋米線架起美食橋梁。也讓這位因事業(yè)與麗江結緣的“外來戶”,成為了長期旅居于此的“新麗江人”。而“云惠香過橋米線”,也從異鄉(xiāng)味變成了古城情,成了旅人惦念、居民依戀的 "新鄉(xiāng)愁"。
通訊員/劉文湘 王曉明 張凱
責編/和真羽
二審/錢 磊
終審/張衛(wèi)國
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